查看原文
其他

苏州人的精致,全在苏式汤面里了

小楼 就知道吃 2018-11-02

本文授权转载自:

24季私享家( ID:fanmei-1 )


要了解苏州,首先要懂苏式汤面。

 

常常说“南粉北面”,但苏州一直是中原汉人屡次南迁的首选目的地,面食文化早已刻进苏州人骨髓里。

 

明明是个温婉的江南小城,吃起面来却丝毫不输北方。


▲ 每天早晨能唤醒苏州人灵魂的,不是豆浆包子烧饼油条,正是苏式汤面。



头汤面,唯一能让老苏州蠢蠢欲动的食物


苏州人内敛藏拙,出了无数才子佳人,却不兴王侯将相。

 

自从吴王阖闾、夫差饮恨而终,苏州人再无逐鹿中原的野心,转而向琴棋书画、风花雪月寻找安慰,一低调便是数千年。

 

唯一能让低调的苏州人心生悸动、跃跃欲试的,是一碗头汤面。


▲ 陆文夫在《美食家》里写道:“眼睛一睁,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:快到‘朱鸿兴’去吃头汤面”。

 

醒来之后,老苏州有三件大事:喝茶,吃面,听评弹。

 

匆匆就要赶去吃的头汤面,不是特指某一种面,而是清早面馆刚开门时,锅里用清水下的第一碗面。

 

苏州有句老话,说:“面要有头汤,浴要有混汤”。刚煮好汤汁的锅里热气腾腾,水质清澈,能洗掉更多面条上的碱,出来的面口感最爽滑。


讲究人大多赶“头汤面”,就算只是吃最简单、最价贱的阳春面,也要穿戴整齐去赴约。


▲ 阳春面,又称光面,取阳春白雪之意,浇头就是一把葱花,是最便宜简单的面。


到了夏日,老苏州赶头汤去吃芒种三虾面和夏至后枫镇大面的日子,那就无异于情人节、结婚纪念日等一切值得纪念的隆重节日。


▲ 三虾面


▲ 枫镇大面


芒种过后河虾最为丰腴,母虾进入产卵期。所谓三虾面,就是用当季虾仁、虾子、虾脑做浇头的面;


夏至过后,苦夏即将来临,加入酒酿的枫镇大面,汤清面白,是苏州人夏至必吃的时令美食。


要了面条,师傅用手称,说几两就是几两。接着长筷一夹一抖一翻,一气呵成,就成了苏面最经典的“观音头”,纹丝不乱。


▲ 不仅是夏天,苏州人会根据时令来吃面,比如入夏要吃黄鱼面,入秋要吃鲈鱼面,春天要吃鲜笋面,夏秋虾鳝肥美时吃虾鳝面、冬天吃蹄髈面等等。


苏州作家范小青说:“早晨的一碗面,比早晨的懒觉要紧得多”。令人好等的三虾面和枫镇大面,能让苏州人忘记路程、时间,不辞辛劳去赶一碗头汤面。


爷爷带爸爸、爸爸带儿子,赶头汤面不算历史底蕴深厚的习俗,却也一碗接一碗地传承下来。


即使现在年轻人不时兴赶头汤面,临近中午,还是有很多面会宣告售罄。


人们认为苏州人精致,大概就是看到老苏州风尘仆仆赶老远路庄重地吃一碗面的场景吧。


▲ 昆山奥灶馆中吃面的食客。摄影@海生。范小青说:“为了吃一碗可口的面,苏州人可没少浪费时间和汽油,很远的地方,要开车去吃一碗面的,大有人在。凡苏州做面稍有点名气的饭店……苏州人都是如数家珍的”。


生在鱼米之乡,却成了最爱吃面的地方


苏州人何时开始吃面,没有明确的记载。


不过苏州作为吴地核心,却常常能避过连绵的战乱,一直是移民、难民心里的首选目的地,宋代范成大就说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。


▲ 明代的战乱后,苏州在清代达到鼎盛,各种文化也在此时迅速发展起来,奠定了今后的基础。图片来源@地球知识局


到清代,苏州已经把吃面内化成当地的文化了。


现在苏州吃面的好去处,一定是几十年、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,有的从清代就繁盛至今。


▲ 裕兴记、朱鸿兴、同德兴……除了明清老字号,90年代到现在,苏州面馆仍然在一直发展,涌现了很多新选手。


苏州博物馆有一块光绪年间的石碑,记载了当年苏州生意最好的几十家面馆:观正兴、松鹤楼、正元馆……正源馆、德兴馆、元兴馆、老锦兴、长兴馆、陆正兴等,可见当时面馆业的兴盛。


▲ 苏州汤面骗不了人,高汤味道是否够正、浇头是否真材实料,食客立马就能尝出来,稍有偷懒,老字号也会立马门可罗雀。

 

而至今苏州面馆一般只做早午生意的习惯,也是从清代就流传下来。

 

康熙年间,瓶园子的《苏州竹枝词》写道“三鲜大面一朝忙,酒馆门头终日狂”,面馆是“傍午即歇”,酒馆则是“自晨至夜”。

 

至少从那时起,人们就把苏式汤面当成早餐对待。


而同时兴起的苏州评弹,更是让苏州人的过早成为了味觉、听觉、视觉三重享受。


▲ 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,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。图为《林海雪原·真假胡彪》,图源@核动力手扶拖拉机 


一碗优秀的苏式汤面,是怎样炼成的?


有人说南方人不擅长加工面条,只好转而追求汤底的鲜美和浇头的丰饶。

 

其实不对。

 

南方鱼米之乡,遍地食材,四季皆有,不用追求面食形态、口感的多样性。

 

在北方作为主角的面条,在南方人心里一直就是给鲜美食材借味用的。归根到底,南方人就是把面条当成了白米饭。


▲ 一碗面,其实也就是汤、面条、浇头。


在吴语区核心的苏州人眼里,这三者的排名一定是汤>浇头>面条。

 

 面丨苏式汤面里沦为了跑龙套的 

 

在苏州人心里,对面条的要求约定俗成。连基本的面条都不能保证,你还开什么面馆?

 

面条名为银丝细面,细而长,韧而爽,久煮不糊不坨,条条可数;而且一定要用当天压制的,机器还是手工倒无所谓。


▲ 一般苏州人心中的好面是“宽汤,硬面,重浇头”,要求煮面时间要短,不能过老,这样的“硬面”根根分明,面条不糊烂。图源@吃货的苏州

 

甚至有师傅拿捏面条在锅里的成熟程度,达到九成熟捞出,送到食客面前举筷要吃时正好十分熟。

 

浇头丨一组浇头,就是一份苏帮菜的菜谱 

 

前不久,苏式汤面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,凭借518种浇头被认定为“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”。

 

苏式汤面的浇头种类繁多,是选择困难症最烦恼的事。


▲ 苏州人吃的面,基本上都是阳春面。所以加的浇头,是一碗面成败的关键。

 

浇头分两种,一种现炒,有虾仁、鳝糊、蟹粉、腰花、三鲜;一种事先做好,有大肉、爆鱼、爆鳝、卤鸭、香菇面筋、雪菜肉丝等。


现炒的浇头热气腾腾,是大厨爆炒后奉上的热情;而卤在碗里浓油赤酱的浇头,则浸润着大厨的深情。

 

上桌时,一碗素净的面容纳了各种食材浇头,浇头清高地独立于面条、面汤,入口后又水乳交融在一起,妙!


▲ 响油鳝丝,古龙在《萧十一郎》里写到苏州大司务做的菜:“蟹粉鱼唇、八宝辣酱、清妙鳝糊、豆苗虾腰”,在浇头里也能找到对应的。


其余作为配角的小料,也各自出彩。

 

比如姜丝,虽然广为使用,但与清淡的苏式汤面“金钗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,互相成就的味道令人欲罢不能;比如红油、酱油、米醋、胡椒粉,基本都是放在桌上供口味重的客人自取,食无定法,适口者珍。

 

 汤头丨汤头才是苏式汤面真正的灵魂 

 

苏州人讲“吃面要吃汤,听戏要听腔”,面的高下,在于汤头。

 

吊汤头的配方、调料,被面馆视作传家之宝,绝不外传。


▲ 枫镇大面的白汤汤头,苏州人说的“吊汤”,和广东人煲老火靓汤、北方人熬汤还不一样,要用中火、小火熬制营养物质、香料析出,使汤浓郁鲜香。


如果面馆早上六点开市,那么最迟凌晨三点就得开始吊汤。到收摊时汤锅里还必须剩汤,用它再吊才能吊出美味,汤越老越鲜美。

 

吊汤主要原料都是肉类,有整鸡、鸡架、青鱼、鱼鳞、火腿、猪骨、鳝骨、蹄膀……加水煮透,然后吊出清汤。

 

吊出的清汤,基本要求是汤清而不油,味鲜而不齁,单喝这一碗汤,也是绝美的。


▲ 汤头


而且,这三者如何排列组合变成一碗千人千味的苏面,不仅要看店家的功夫,也需要食客的配合。


苏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人等面,而不是面等人。

 

一碗优秀的苏式汤面,是专门为每个食客私人定制的,也就是说,苏式汤面的味道,也掌握在食客手里。


▲ 民国时期朱枫隐《苏州面馆花色》中记载:苏州面馆中多专卖面,然即一面,花色繁多……面之总名曰大面,大面之中又分硬面烂面,其无浇头者,曰光面,曰免浇。如冬月恐其浇头不热,可令其置于碗底,名日底浇,暑月中嫌汤过烫,可吃拌面,拌面又分冷拌热拌,热拌曰鳝卤、肉卤拌,又有名素拌者,则镇以酱麻糟三油拌之,更觉清香可口……凡此种种面色,耳听跑堂口中所唤,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。



到苏州,这几家面店你一定逃不过


苏州城不大,面馆却有2000多家,百年老字号也多,但好吃的面大多在老城区。


 大隐隐于市的“西湖面馆”

📍 西湖面馆

💰 人均24元


这家店谈不上老字号,但是也经营了二十年。虽然从未做过广告,却一直靠着口口相传,吸引着各路食客。


老板娘对自己的面很自信,“浇头啊都是今天做的,鳝丝早上剔剔都累死了“。这家店的鳝丝面相当销魂,量大而且肉丝肥厚,舔着嘴一路吃到底,真的可以光盘。


▲ 鳝丝青菜鸡蛋面,虽然用了不常见的宽面,但还是受到苏州人的追捧。


不管多贵,老苏州夏至都必吃“三虾面”

📍 裕兴记 

💰 人均98元


三虾面是每年端午前后才推出的面,98元一份堪称“土豪面”,不过抵挡不住众多食客前去尝鲜。


“三虾”以太湖所产的白虾品质为上,渔民称之为“蚕子虾”,烹饪时除了少许料酒外,其他一点调料都不用加,足见其鲜美。


▲ 三虾面


上过舌尖的“枫镇大肉面”

📍 同得兴 

💰 人均27元


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,去同得兴吃枫镇大肉面,就被列为来苏州必做的几件事。

枫镇大肉面其独特之处在于面汤,说白了也是秘法。用猪骨、鳝骨熬成的汤增鲜,再用酒酿吊香,汤清无色,醇香扑鼻。


▲ 枫镇大肉面


 在酒店里吃一碗“奥灶面”

📍 胥城大厦

💰 人均24元(光面)


胥城大厦是苏州的一家四星级涉外酒店,但没想到这里最出名的是一款来自市井的奥灶面。


前任主厨潘小敏,改良传统的奥灶面汤头,加入陈年老汤、14味中药,让以汤头服人的奥灶面口感更加浓郁,每天都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食客。


▲ 奥灶面,特点在其红汤。


有人说,苏州人善于把“形而下”的生活日常,升华到“形而上”的文化。


一碗苏式汤面,就早已超出了一顿简单的早饭的范畴,深深融入了“苏式生活”之中。


-End-



撰文 | 小楼

编辑 | 皮皮

图片 | 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投稿 | yami@yami.ren



或者你还想看


《国庆宅家必备美食剧》

《没有 256G 的胃,还敢到东海嗑海鲜?》

《去香港吃当地人挚爱的美食!》




最近微信又又改版了,

还没置顶的胖友赶紧加置顶星标,

这样吃君的最新内容你都能收到啦~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